自我认知 改变你人生的第一步 系列分享之二
什么是认知?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头脑中的一些想法。
我们把脑中的想法变成了一个用科学方法来研究的对象。
最近涌现的一些研究领域,比如认知革命,人工智能,认知神经科学,很大程度上都在论证一个观点,人们头脑中的想法很重要。
想法和现实哪个重要?如果想法和现实之间出现不一致,你更关心想法,还是更关心现实?
可能你多半更关心现实。比如说你会想,我想进世界五百强工作,现实是面试官把我Pass了,他觉得我不合适。我想追一个女孩,现实是她不喜欢我,即便我头脑中有很多很多的想法,我觉得我能追到她。可能身边人会劝我,放弃吧,不管你怎么想,人家不喜欢你,就是不喜欢你,又改变不了现实。
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就和这个有关,有些时候想法是可以改变现实的。
举一个经济学的例子。经济的好坏是客观现实,它有具体的指标,比如股市的指数很客观,可是这些数字的涨跌。取决于什么呢?很有意思,它取决于多数人的想法。
如果大多数人相信一只股票要涨,那这个股票就一定会涨。为什么?因为大家都抢着买买的人多,价格当然就涨上去了。反过来,如果大家都相信一只股票要跌,齐刷刷的抛售。他真的会跌,跌到什么时候呢?到一些人相信见底了,开始接盘了,他就真的稳住了。
心理学里,这叫自我实现的预言。如果你在炒股,除了研究市场环境,一家公司的经营状况之外,这是现实。同时也需要了解一下其他参与者是怎么想的。
市场的情绪如何?这家公司经营的好,但是大家相不相信他经营的好,这个点非常关键。因为大家相信什么很可能就会发生什么。
你的想法可以影响甚至是决定现实。那想法是如何影响并且决定现实的呢?很简单,通过你的行动。你的想法很重要,你的行动也很重要。因为想法是通过影响你的行动产生对现实的影响力。
很多人认为你买卖股票只是受到了股票市场的数字影响,你是被动的,这只说对了一半,另一半是。你买卖股票也影响了股票市场的数字变化,你也是主动的选择买入或者卖出一只股票。你的行动也在向市场释放一些信息。他们或多或少的会影响现实。
每个人都在通过自己的行动创造现实,但常常是自己意识不到的。如果我头脑中有一个想法,我很差,我是个一事无成的Loser。他就会导致一个行动,我可能在面对一个任务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做,我只想躺在床上玩游戏。那时间过去了,我就通过行动创造了一个一无所获的现实。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你看我早说过吧,我是一个Loser,我认为自己很失败。
链接想法和行为这两者的是另外一个变量,叫做情绪。
当我认为自己失败的时候,我就会产生一种叫做抑郁的情绪。伴随这种情绪出现的有无力感、失去兴趣,精力衰退。从而我们没有力量去面对本来应该完成的任务。
把这三个部分连起来呢,就构成了一个循环,叫做向下“螺旋”,我们经常陷入这个螺旋而不自知,最令人感到沮丧的是,它只要开启了就停不下来,越陷越深。我有了这样的认知,我就会产生相应的情绪,我就开始自暴自弃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就会导致更糟糕的现实。进一步强化了原来的认知,认知,又产生情绪,情绪又导致行为,行为又塑造认知,很难从内部打破这个螺旋。
我们现在要探索改变的方法和背后的规律。
第一条规律,前面提到的三个变量,认知,行为和情绪合在一起称做认知三角形。它是三个相互关联又彼此影响的心理变量。
牵一发而动全身。我们分析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这三个变量是基本的工具,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千变万化。仔细分析起来,都可以看到这三个变量的交互影响。
在这三个变量当中,情绪和行为我们最为熟悉,也最容易观察,相对最不容易觉察的是认知,不是因为它有多么深奥。而是他浅显自然,我们无时无刻不再产生想法。
他太常见,反而让我们觉得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发生。认知就好比是呼吸,人们很少有意识的呼吸,但其实每时每刻都在呼吸,认知就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
认知是这个三角形当中最重要的,也是最不容易被发现的顶点。
我们要常常反思他的影响,我觉得我做不好一件事儿,这是一个想法。那有了这个想法呢,我就会很紧张,生怕自己做不好,于是做起来,就会束手缚脚。
我担心自己失眠,这是一个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呢,我就会因为害怕睡不着,整个人都很焦虑。身体就会紧张,我就真的睡不着。
我认为一个人不喜欢我,这是一个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呢,我每当见到这个人,就会在心里面产生出一种气氛和敌意,我就会用一种不太友好的态度来对他,导致他有一天真的不喜欢我了。
每一次出现了后面的结果,我们就会说,你看我的想法没错,事实就是如此。注意这句话,事实就是如此。真相是,事实是会根据你的想法变化的,它变化的过程永远在和你的想法、情绪、行为。
这个认知三角形交替的影响。所以你对自己说事实就是如此的时候,要记得提醒自己,我这一刻的想法,情绪,行为正在和现实交替影响,最后会制造出跟想法一样的事实。
我应该看一看我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从习以为常的状态里跳出来看清楚现实是怎样发生的。我的想法又在其中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可能会想,既然知道了这条规律,我可不可以反过来利用它去利用想法制造那些对我更有利的现实。
如果我相信自己是一个优秀的人,成功的人,那他是不是就可以让我在情绪上干劲十足,在行动上积极进取。最后真的让我变得更优秀,更成功。没错,这的确是自我提升的一种方式。
真的做起来呢?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的大脑里边并不存在一个开关可以摁一下就改变我们的想法。
我对自己说,从现在开始。我要相信自己很好,那我就真的相信了吗?不确定,我心里边认为自己不好,我也没办法自欺欺人,不管我怎么对自己反复的说,我非常的优秀。我们还是很难真正的控制自己的认知。
所以我们学习这个规律,不是为了立刻改变我们的想法,而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我们头脑中有这样的规律。我们需要关注自己的想法,先看到他,然后去研究他,最终能够改变他。
现在我想请你跟我一起做一个练习,花点时间来研究一下我们的想法。
怎么研究呢?首先请你准备一张表格。我想请大家在上面填上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第二个问题,我从哪里来?
第三个问题,我来干什么?
这三个问题是最经典的保安三问,但是重新提出来,是为了有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我是谁?
首先是我是谁,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我是张三,我是李四。但这只是一个代号,代号的背后是什么呢?
你可能接着会想到你的职业,你是某某公司的职员,你在做什么岗位。然后,做这个岗位的可能不止你一个人,所以你还有什么让你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性。那你可能就会说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然后我们就会越来越接近那个真实的自己。
有人可能很自信的说,我是一个天才,我是一个注定要改变世界的人。那也有人会有一些情绪性的表达。他说我是一个屌丝,我什么都不是。
有人会说自己有幽默感,也有人说自己很严肃。有人觉得自己有价值,那也有人说自己是自由而无用的灵魂。
有人觉得自己值得被别人重视,也有人恨不得永远都不要被人关心。
凡是这些跟自我有关的印象,有一个专业名词叫做自我身份认同。它是我们很多底层认知的基础。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参照物。
好,你一边写,我一边给你解释它有什么用。我们对日常事物的判断,很多都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
大家小学的时候都学过小马过河这篇课文,说河水是深还是浅呢?这好像说的是河水,其实它是以我们自己为参照物的一个看法。
所以你是把自己当成高大的牛伯伯,还是矮小的松鼠弟弟,这个就会改变你的很多判断。
在生活当中,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你对朋友说自己是一个内向的人。朋友说没有啊,我觉得你平时挺外向的,我才是真正的内向。
表面上你们是在谈论内向,其实你们处在不同的参照坐标系,你们的讨论就很难达到一致。
那现在你在我是谁这一栏上的回答。他会告诉你,你平时运用的是怎样的参照系,你为什么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
我从哪里来?
可能是我的家乡,我的教育,我的专业、我的家庭,我的社会阶层,我的民族,我的文化,他们是我过去的各种各样的经历。过去的我只是在接收,很少去思考,不知道这些经历会给我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可是这些经历已经自动的变成了我认知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它形成了很多基本假设。例如,你在一个很传统的环境里长大,你就会觉得子女不可以对父母直呼其名,那样很不尊重。后来你换了一个环境,你接触了老外。然后你发现原来原来还有人叫父母就是直呼其名的。
那一刻就是你成长的时刻,不是说以后你也要直呼其名。可是你看问题的角度就打开了,你不会再默认一些东西是对所有人都成立的。你会知道这只是我们一部分人的想法。通过填写这一栏,你会看到有哪些过去的经历影响了你的基本假设。
我来干什么?
这是什么呢?这是你头脑当中给自己的使命。
你活在这个世界上,你追求什么东西,哪些东西对你是重要的,他们的优先级是什么样的?金钱,权利,这都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但有很多人在追求独立,追求到处都是朋友,有人觉得家庭孩子是第一位的,有人追求享受无拘无束的自由时光,有人看重成就感,也有人看重体验和过程。
我们带着这些不同的期望,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有人说我好像没有什么追求,我每天的生活就是吃了睡,睡了吃,打游戏。
那你追求的也或许就是享乐,也许对你来说,享乐是最重要的。在我来干什么这一栏当中,你要非常坚定的写下自己要做的事情。也可能对自己的答案充满怀疑,甚至可能你什么都没写,这里写下的不一定是你未来要去的地方。
希望在深想完成认知16讲分享之后,我们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答案,你可能会更坚定,也可能会全盘推翻。
好,我们回答完这几个问题。
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对与不对,好与不好,它不是唯一的,但我们先把它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有可能你会想,我怎么是这样的,好low ,我想怎么改变一下。
不要着急,不要急着改变,也不要那么快的评价自己,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客观的对象来认识你的独特性。最后大家写完答案之后,最好能够保存在什么地方,它非常重要。因为我们在后面的分享中还会回到这里。
注意到我们自己的想法,那就是我们改变。我们就有机会改写自己的命运。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期待下期分享--站在高处重新审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