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 系列分享之二
如何判断健康人格和不健康人格?
通常,那些能够促进自我效能更大发挥的这些性格特质,就是健康的人格特质。不健康人格则恰恰相反,指的是那些会伤害我们的心理健康,且限制自我效能发挥的特质。
比如说一个人具有高开放性的人格特质,代表了他能够健康的看待自己在完成一件事情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阻碍,会有种种不可预见的痛苦,他不排斥这些痛苦,反倒能以很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他们,认为有这些痛苦才是正常的。某种程度上他享受这样的挑战,于是他更容易持之以恒的去完成心中的目标,获得真实的进步和成就。这就是健康的人格特征。
比如说一个人在人格特质中的开放性偏低,神经质偏高。那么这个人更容易追求完美主义。过分的纠结于细节,让自己内心会非常痛苦,他很难摆脱极端消极情绪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常常体验到失败或者困在挫折之中走不出来。这就是不健康的人格特质。红色加一点蓝色变成紫色,蓝色调一些黄色又变成绿色。在这里每一个颜色都不同于彼此,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的人格特质也是一样,我们每个人最初诞生时天生自带的人格特质就相当于是三原色。他们在未来的成长经历中被逐一调色,形成或健康或不健康的人格特质。
每一个孩子从生下来都是既要安全又要成长的,这些是由我们的祖先进化来的。每个人都有的天生三原色,在安全感不具备的前提下,人是无法获得成长的,这是因为人类婴儿不同于马、牛、老虎、狮子这些动物。
人在出生后的很长时间段里都完全无法独立存活,所以活下来就是我们首先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
每一个婴儿也因此都天生自带高度敏锐的觉察能力。研究显示,婴儿可以敏锐感知妈妈的情绪,并从他的情绪中去预知环境的危险程度。
他会从焦虑痛苦的妈妈那里得到信号,我们不安全,我们没有足够的生存的资源,也会从平静幸福的妈妈那里得到我们非常安全。我有我们所有需要的条件去存活下去,我们都不用担心,不用害怕这样的信号。
这个天生敏感性是人类亿万年进化的结果。它保证了物种的存活是一个重要的人格元素,它可以被平静安全的同龄经历调和成敏锐善思情感、细腻的人格特质。也可以被焦虑痛苦的童年经历调和成紧张、脆弱、高度警觉的人格特质。
在现实生活中,新生儿的妈妈会经常遇到一些事件,比如他产后恢复艰难,比如他从小缺少爱与支持,在有了母亲的这一从新的身份后。挑战更大,也更容易感到自己得到的支持不够。
再比如,她和丈夫关系紧张,家人没有给予理解、支持等等,这些诱因都更容易让新手妈妈陷入抑郁、痛苦等消息。自己情绪中难以自拔,而这些负面的情绪都会被婴儿感知到,婴儿天生的敏感性就会因此恶性强化。这类经历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故事,而是事实。
幼小的自己仿佛从记事起就很难放松,实时警觉。缺乏承受变故和挑战的能力。即使是告别了童年阶段,也常会没有理由的紧张,渴望逃避冲突、冷落和伤害。
这种对伤害的恐惧会让一个人不计代价的将真实的自己给封闭起来。
就像上一期分享中小芳的案例,她在恋爱关系中穿上了厚重的铠甲,有可能小芳是因为一个童年的经历而不得不将内心封闭起来,这样的经历,就像一笔新的色彩添加进小芳的人格调色板中。他高度敏感的人格特质也会在经历了不顺利的感情经历后,更容易发展成高防御性人格特质。
比如可能完全听不进去他人或者外界的反馈,对于不同意自己的想法和立场,觉得难以理解。
更容易在否认攻击别人与被别人否认攻击之间承受痛苦。如果你在生活中是小芳相似,或者你和小芳处于一段关系中,你都可以说小芳这样的人格状态是不健康的。这样的她总是体验到自己痛苦或让别人体验痛苦。
需要注意的是,当我们去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时候,目的并不是为了在关系中去指责、挖苦。更不是嘲笑对方,而是为了更好的理解去接纳对方,知道怎么和对方去相处,从而让关系的更加和谐。
最近你在跟他人的相处中,让你不大愉快的经历。你可能在内心暗暗为对方贴一个标签,比如说他是被动型人格,又或者说他是自恋型人格,唯我独尊,觉得自己最大。
这种贴人格标签的方式,可以让你更有理由的指责他是错误的一方,从而在愤怒中你感觉到有一些解气。
我们再反过来想一想,假设现在你是被贴标签的那一方,你体会到的是我觉得自己很无辜。
但是在对方眼里,你可能就是回避型人格,总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或者你体会到的是我的一片苦心都被你辜负了。然而在对方眼里,你可能就是控制性人格,总喜欢去随意干涉别人的生活。
所以说在关系中,尤其是关系的冲突中,更能做出评论,更有话语权的那个人,常常代表更大的权利, 去判定什么是健康的,什么是不健康的,然后更加理直气壮的坚持自己是正确的要求对方改变。
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只要是压迫,就一定会激起对抗痛苦的关系,最终不仅会伤害到别人,同时也会伤害到自己。
接下来的分享中对于每一个人格特质,都会介绍他对应的情绪、想法、认知和行为,教你如何跳出自己,看自己。
什么叫跳出自己看自己呢?简单讲就是通过熟悉这个人格调色的过程去学习和了解具体的知识,通过识别,最终掌控这个调色的过程,有意识的在当下为自己做出不同的选择。
例如,当我们了解了高防御性人格的特质后,我们对一个人是否有高防御性人格,就可以更准确的做出识别。
如果我们本身就是高防御型人格,就可以在生活中更容易的觉察到自己是否进入了高防御的状态,然后探究这个状态此时此刻究竟是保护了我,还是伤害了我。
如果这个人是自己的亲密关系对象,我们就可以比较准确的预测在哪种沟通方式中,对方更容易防御心变得很强,更难和自己完成沟通。
如果我们心中希望这份关系变得更好的话,就可以去借助这些知识提前调整自己和对方的相处和沟通方式。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痛苦。
这些既是自我认知的基础,也是了解他人的前提,会对我们的个人成长、职场发展以及情感生活有巨大的帮助。
我们的目的并不是去把一个人简单的划分为健康还是不健康,而是在充分了解人格基础之上,学会如何正确的和他人相处,从而看到改变的可能性,并开启你自己的成长旅程。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期待下期分享--如何拿掉有色眼镜,正确看待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