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拿掉有色眼镜 正确看待人格 系列分享之三

首页    内部转载    如何拿掉有色眼镜 正确看待人格 系列分享之三
有色眼镜就是在只拥有片面信息的情况下,尝试对事或者人做出总结性的评价。但是当我们不认为自己存在局限性,否认自己所拥有的这个信息可能会是片面的信息的时候,这个有色眼镜就会形成。
我们有可能遇到过这种糟糕的情况,“多做多错”文化,做好了,大家认为这是应该的,做不好,反倒会得到很多的指责,甚至是失落。我们时常表现出来的“不争”,其实就是潜意识中真实的自我保护。如果不努力而造成对现状不满的痛苦,要比努力了却被打击的痛苦更容易承受,于是潜意识中他更倾向于去选择不努力。我们的每一种想法、认知、情绪,无论我们自己是否知道,背后一定有它的原因,有那么不显而易见的人格特质在影响。
 
我们没有必要被这些表象困住,我们的想法、情绪、甚至行为都有它们存在的道理,而我们去了解这些道理不是为了给自己找借口,也不是把责任推出去,而是客观了解自我人格的全貌。只有客观了解全貌,我们自我的健康、人格发展、和其他人格的更好相处,这些才会成为可能。
换个角度讲,当你感受到自己被别人的偏见、伤害,别人用有色的眼镜对你评判、苛责的时候,你也就知道了这个伤害你的那个人其实也是对他自身的不接纳,他正在刻薄的对待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这种挣扎和冲突,所以他给你的痛苦只是他自己身上痛苦的一部分。
需要拿掉有色眼镜来看待自己的和他人的人格,因为你看到的只是人格的表象,而不是人格的全貌。
要如何拿掉有色眼镜,来正确看待人格呢?
科学看待人格需要我们来做两件事情。

 
科学看待人格的第一件事情是真正的在认知层面上,我们要允许自己去成长,同时也要允许别人成长。比如被某个人喜欢了,我们潜意识中会有担忧和恐惧,担忧他现在的喜欢只是因为他还不完全了解自己,恐惧他一旦完全了解以后,可能就不再那么喜欢自己了,这种好像自己有多个部分,有的部分美好、有的招人喜欢、有的引人厌恶。这个状态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其实都不陌生,我们为什么会有这种体验呢?
因为人格系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构成。除非一个人要么完全没有自我突破,就是自我身份的发展还完全处于童年阶段的自我封闭状态中。只要我们开始脱离这个高度自我的状态,去真正的成长和靠近成熟的时候,我们就会有这样的体验,这个体验它不可怕、不糟糕,恰恰相反,这种感觉正是我们自己就在成长的信号。
去迎接这样的成长信号就是我们科学看待自己和他人人格状态及其变化的第一步。

 
所以当我们看到别人身上不那么美好的一面的时候,告诉自己这是他正在成长的样子,并且通过了解多种人格特质之间的关联和他们彼此之间辅助的本质,我们就可以避免过早的、草率地为别人、为关系、为自己去下定义。
因为这种下定义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残忍,它逼迫着你去学着将那些容易被他人接纳、容易被人喜欢的那一面展示出来,然后小心地把那些可能遭人拒绝、可能被人讨厌的另一面藏起来。
而这样的选择再加上社会和文化的推动,就会形成一个强大的假我,这个假我会说服你,他才是成熟的。对于你来说,你没有别的选择,就只能卡在这种分裂的状态中,把真实的自己藏起来。这个时候一旦生活中遇到挫折和痛苦,人往往会感到巨大的痛苦、绝望和无能为力,即使侥幸没能体会到那些痛苦。这种分裂状态导致的这个强大的假我,也会让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发现原来我已经这么善于说言不由衷的话、做虚情假意的事情,于是内心会很失落,感叹青春已逝。
在我看来,青春一定会逝去,但成熟绝不等同于背离自己,恰恰相反,真正的成熟是自我人格的整合、发展。就是我们每一个人要去了解每一个部分的真实自我。
无论这种真实的自我别人是否理解和接纳我们自己,首先要允许自己是成长中的个体,去理解和接纳每一个部分的自己。
想象一下,你心中有一个做错了事情会竭尽全力去撒谎的小孩,你不以他为耻,赶紧将他将它藏起来,而是去理解这个小孩撒谎的动机是什么,不急着给他贴标签,不诚实、骗人,而是去看到、去感受到他做错事情后的恐惧和他想要逃避责罚的渴望。
 
他不是为了撒谎而撒谎,他是为了感到安全而相信,撒谎是他唯一能做的。
在你完整看到自己内心这个不那么光明的小孩的时候,这个小孩就自然而然地获得了力量,他会自然而然地拥有成长。
在这样做了之后,未来的某一天再有做错事的经历的时候,你内心的这个小孩子他的恐惧感就没有那么强,他没有必要再大费周章地去欺骗,因为他被你理解、他被你接纳,他也终于可以不羞耻、不遮掩,和他靠在一起,帮助你从根本上做到客观、全面的看待自己和链接他人,这个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

科学看待人格需要我们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去留意自己的惯性。
虽然判断一个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很重要,但这并不是我们的目标。
下结论这件事情是一个很强大的惯性,但是他除了证明自己拥有下结论的能力以外,并没有什么建设性的价值,因为真正难的是改变。
比如我们理解自己的惰性是一种深层次的自我保护,我们不需要简单地让自己困在我有不健康的人格特质这个结论中,恰恰相反,通过界定什么是好的,什么是需要,也可以被他改变的,他终于可以客观地面对自己。
这个惰性虽然本意是要保护我们不去承受努力后的失望和打击,但是也实实在在地阻碍了他将本身确实拥有的实力去发挥出来。惰性在保护我们不再去冒险求取进步的时候被别人指责,也给了我们巨大的困顿和不甘。
今天的你、我、他都是我们各自过往经历的产物,这个经历是如此的重要,但让人伤感的是每一个孩子对这个经历都是毫无控制力的,我们在生命的最开始很大程度上是在被动的接受别人赋予的人格调色过程。
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的人格颜色会被家庭以及家庭所处的社会环境慢慢的改变,以至于长大以后的自己和天生的性情虽然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人格表现却往往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不去了解我们的经历,尤其是这个经历如何对我们的人格特质进行了调色,我们就没有觉知,这调色过程就会持续在我们无意识、被动承受的状态下继续进行。
即使我们自己有能力去改变人生,也依然不为自己所控制。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期待下期分享--回避型依恋人格特征。
浏览量:0
收藏